2023 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蘇笑柏、索菲普.皮奇(Sopheap Pich)、彭薇、蘇孟鴻、常玉、朱沅芷

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 21 - 25 March 2023 
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相關連結
► 耿畫廊|2023 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
展位|3E13
參展藝術家|蘇笑柏、索菲普.皮奇(Sopheap Pich)、彭薇、蘇孟鴻

特別展出|常玉、朱沅芷

 
開放時間|
貴賓預展 ▋
03.21(二)12:00 - 20:00
03.22(三)12:00 - 17:00
03.23(四)12:00 - 14:00
03.24(五)12:00 - 14:00
03.25(六)11:00 - 12:00
開幕之夜 ▋
03.22(三)17:00 - 21:00
公眾開放 ▋
03.23(四)14:00 - 20:00
03.24(五)14:00 - 20:00
03.25(六)12:00 - 18:00
 
 

耿畫廊於2023年香港藝術博覽會提出嶄新的主題: Beyond and Between

 ,很榮幸帶來藝術家蘇笑柏(b. 1949)、Sopheap Pich (b. 1971)、彭薇(b. 1974)與蘇孟鴻(b. 1976)作品。將呈現耿畫廊持續耕耘推展的亞洲文化底蘊下,東方的解構和西方藝術理論的重新詮釋;本屆提出的四位藝術家在其本身的材質及技術應用,使原本的媒材在藉由歷史的洪流與時間的淬煉下,歷經藝術家創作的轉譯再現出人文和藝術之間,極視為唯一能深入內心縫隙的感觸途徑。

呼應本次展出主軸,耿畫廊更以「異鄉人」為題,特別展出常玉(1901-1966)、朱沅芷(1906-1963)兩位現代大師經典作品,揭示兩人於跨文化經驗而產生的身份認同中,如何以獨特視角關照自身與他者的差異,提出更深刻的文化反思,萃煉出超越單一文化語境的藝術成就。

耿畫廊肩負著華人現當代藝術的推動與延續,希冀能夠在此具有高度國際交流空間的展會中,展示東西文明相得益彰的新高度,也希望能透過亞洲不同世代藝家、且皆為現當代經典作品的展出,重新詮釋20世紀東亞藝術史與當下論述持續變動的關係。

 


 

蘇笑柏(b. 1949)|

出生於武漢,現工作、生活於杜塞道夫。蘇笑柏以油彩、大漆、麻布及木板等材質代替油畫布,將雋刻著東方歷史及美學痕跡的傳統媒材大漆,以當代抽象語彙轉譯;應和著東方侘寂美學的材質表現,令大漆自身流露的視覺質感透出溫潤的光韻;感性而圓潤的立體邊緣,磨損龜裂的細膩紋理,似是擁有各自的歷史軸線,以介於雕塑與繪畫間創作語彙,將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的對話轉陳為跨文化的當代經典。

蘇笑柏作品被廣泛收藏於國際博物館及私人收藏中。重要展歷包括:弗里茲倫敦藝術博覽會、弗里茲紐約藝術博覽會、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一池光井:蘇笑柏畫展」(耿畫廊,台北,台灣,2019)、「無時無刻─蘇笑柏展」(兵庫縣立美術館,兵庫、日本、2018)、「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白立方畫廊、倫敦、英國、2016)、「大境—蘇笑柏藝術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2013)、德國蘭根美術館及德國國家電視二台聯合舉辦的德國巡迴展「色彩的王朝—蘇笑柏繪畫作品」(德國,2010)、「考工記—蘇笑柏藝術展」(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2008)、「大象無形—蘇笑柏藝術展」(上海美術館,上海,中國,2007)等。

 

 

索菲普.皮奇 Sopheap Pich(b. 1971)|

出生於柬埔寨馬德望,現居住和工作於柬埔寨金邊。連接自然與探索森林是索菲普.皮奇發現自身與周身文化環境創作的靈感來源。從東南亞高棉文化而來的他,帶著雨後熱帶森林的濕熱氣息,採用竹子、藤條、粗麻布、礦物顏料和金屬等當地日常可取之材,協同抽象幾何形狀,構造出自然、歷史以及藝術創作的本質。

其作品被展出於世界著名博物館收藏並展出,包括大都會博物館、索羅門.古根漢美術館、龐畢度中心、森美術館、M+和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同時作品被列入許多國際展覽,包括瀨戶內三年展(2022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年),第13屆文獻展(2012年),新加坡雙年展(2011年),第六屆亞太三年展(2009年)等。

 

 

彭薇(b. 1974)|

彭薇作為中國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創作者,過往的作品從描繪山石,以東方材料繪製西方面孔,一直到圖鑑式的鞋履衣袈,總帶給觀眾不少驚奇。藉由筆韻墨色滲入紙麻棉絹纖維的表達,似乎在當代語彙之外,亦緊緊連結著千百年來雋永深刻的傳統精神。其中更不乏藝術家對自身文化的審視與思考,透過中國傳統文本的閱讀,近幾年的思考更多圍繞著「女性」展開,並與自身性別、文化相互辯證。


彭薇廣泛受邀於亞洲與國際各美術館展出,包含蘇州博物館舉辦個展「我想起了你」;聯展「烏托邦.異托邦 — 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台北歷史博物館個展「圓滿的旅程」。作品亦被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香港 M+ 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希克 Sigg Collection 等收藏。

 

蘇孟鴻(b. 1976)|

橫跨繪畫、絹印版畫、裝置與雕塑的創作歷程,台灣藝術家蘇孟鴻試圖將中國傳統花鳥畫變造為一種更貼近感官訴求的文化符號;讓挪用與取樣並不單是社會符碼的嘲諷與普普化,更直指背後隱含的貴族、文人品味象徵。

 

2019 年蘇孟鴻於個展「香.奈.兒」發表的繪畫系列,以香奈兒女士收藏的烏木雕漆屏風為視覺藍本,拼貼取自《芥子園畫譜》、《紅樓夢》及《金瓶梅》中的樣板圖像,將原有的花鳥、山水、人物畫稿的文本敘事抽離並碎片化,突顯繪畫自身的感官與物質性格;一幅幅去知識化的華麗視覺景象中,以曖昧的不語姿態,在虛無與華麗、唯美與媚俗、文人風雅與當代消費等視覺語彙間並置共讀,回視多重辯證下的可能新意。

 

重要展歷包括:弗里茲倫敦藝術博覽會、弗里茲紐約藝術博覽會、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異己國情調」(耿畫廊,台北,2021)、「香.奈.兒」(耿藝術文化基金會,台北,2019)、「帝國畫師」(耿畫廊,台北,2016)、「罌粟.金蓮.多巴胺」(耿畫廊,台北,2012)、釜山雙年展(釜山),2012)「開不到荼靡 — 以蘇孟鴻為名」(伊通公園,台北,2007);聯展經歷包括「版面.對話 — 台美版畫交流展」(紐約台灣書院,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紐約,2016)、台北雙年展(2014)、「反堵:亞洲當代藝術的壅塞文化」(南坡公園藝術中心,布拉克內爾,英國,2009)、「開到荼靡」(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2003)。

 

 

常玉(1901-1966)|

少年時入上海美術學校,1919年留學日本。1920年應政府「勤工儉學」政策,轉赴法國留學,成為中國最早期的留學生之一。畢業後,留居於法國,在大茅屋工作室從事人體素描。1925年起,常玉的作品便不時在巴黎的沙龍美展及各大畫廊展出。30年代常玉曾經因法文版《陶潛詩選》的銅版插畫,列名於法國當代藝術家之林,又因其繪畫脫俗出眾且饒富東方韻致,吸引了巴黎大收藏家侯謝的青睞,及同代藝術家的讚揚。1966年他逝世於巴黎之後,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曾分別於1978、1984、1990、1995、2001與2017年,舉辦六次他的回顧展;2004年法國居美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常玉 — 身體語言」,足見他作為海外華人藝術家在中國畫壇的重要性。

 

朱沅芷(1906-1963)|

1921年,15歲便隻身遷徙至美國舊金山的朱沅芷,在立體主義風格的基礎下,鮮豔亮麗且大膽的色塊、框架在冷靜嚴謹的描繪形象中,是受到他在舊金山的學院導師所提倡的「共色主義」薰陶而發展的早期風格。然而,在異地受種族壓抑與限制,母親與中國故里成了他的鄉愁與精神寄託,轉化為個人藝術美學的養份,也使其更堅定地爭取在文化上身份認同的重要意圖。1927年,受法國穆哈特王子與王妃之關注,獲得遠赴法國之機遇的朱沅芷,更以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價值為目標,作品中融入更多中國文化符號與省思,受到當時全球藝術中心巴黎藝壇積極的重視。爾後,朱沅芷因大時代的動盪多次往返巴黎與紐約,並在紐約以《工業之輪在紐約》一作以其獨創的「鑽石主義」繪畫風格參加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在1932年喬遷現址開幕所舉辦的「美國畫家和攝影師壁畫展」,成為首位獲邀參展的華人藝術家,自此奠定朱沅芷於現代藝術史上的地位,也為華人現代藝術立下一條重要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