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2018: 藝廊薈萃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29 - 31 March 2018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3E06 相關連結

 

展位 3E06

參展藝術家 吳大羽、陳蔭羆、趙無極、王懷慶、蘇笑柏

 


 

經典的分斷與延續

 

藝術經典,不是使作品成為古典,更不是一種歷史遺留物,其經典之處在於如何發揮影響力並持續提供創作中的靈光(aura)指引藝術未來的可能樣態。然而,當我們在面對經典時,除了以崇敬的態度仰望之外,更應反思、梳理藝術經典在其背景環境下的成因,藉此我們才能夠在當代創造新的藝術經典。耿畫廊的成立,即是期望在現下當代藝術的全球化潮流中,建立與統整一套清晰的華人現當代藝術脈絡,以此產生一個延續與傳承的作用。

 

在現代藝術的進程中,抽象藝術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更是一個分雜多元的主流路線,在本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中,耿畫廊帶來吳大羽、趙無極、陳蔭羆、王懷慶、蘇笑柏五位藝術家的作品,藉此論述近百年來華人抽象藝術在全球各地的分斷與延續。抽象藝術自 20 紀初發展之始,多次的戰亂與政治分野對華人世界原本師承同源的藝術風格造成多次分水嶺與轉捩點,全球各地的華人抽象藝術因此各自發展出相異且多元的面貌,陸續在國際舞台上取得重要的美學成就。然而因為 20 世紀中期嚴峻的政治氛圍導致華人的抽象藝術無法在亞洲地區獲得重視,直到 90 年代開始,抽象藝術一詞才重新在亞洲地區獲得較為廣泛的交流,分斷破碎的藝術風格至此能夠在此地合流、延續。

 

吳大羽在 1920 年代領著後印象派、野獸派與表現主義等當時在歐洲盛行的現代主義藝術回到中國,並在杭州藝專主導的新派繪畫風格,他致力於堆展純粹的現代主義藝術、追求純粹的藝術自由與身體感知,是為中國抽象繪畫演變的起始點之一。吳大羽在杭州藝專所培育出的第一代藝術家們,多在國際舞台上備受關注,而趙無極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 1948 年赴法留學,運用水墨的意象發展出富有個人特色的抒情抽象風格,除了多次個展,也參與巴黎秋季沙龍展和五月沙龍展。對照在 1940 年代就已在美國藝壇嶄露頭角的陳蔭羆,不同於師承杭州藝專的歐法現代風格,早期陳蔭羆的創作著重底層階級的人道關懷,爾後才轉為抽象,以中國古文物與碑文為靈感,層疊、解構中文字與紙墨的形狀,是他身在海外對華人文化的緬懷與想像。在時脈上,王懷慶可說是第三世代的藝術家,王懷慶受業於吳冠中,在經歷中國的文革之後,透過對建築、傢俱、人物的解構/重構,探討文化的真髓,同時暗示傳統的飄零,看似內斂沉靜,逸散的構圖卻又透露著不安。對照王懷慶師承中國的抽象路線,蘇笑柏走的路更近於陳蔭羆,他於90年代赴德國杜塞朵夫藝術學院, 20 年的旅德經驗激發對媒材的重考,將關注議題轉向華人既有的文化底韻中,並將東方漆器技藝與陶瓷質感納入現代主義繪畫,繁複的製作過程對比簡約精煉的畫面,體現了華人哲學中大道至簡的道家精神。

 

今年耿畫廊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中以「經典的分斷與延續」為題,切入華人世界晚近歷史發展的波瀾影響抽象繪畫的多元路徑,在我們觀看藝術史的經典時,必須省思藝術往往是伴隨著複雜的歷史現實並肩前行,而經典即從中產生;耿畫廊這次的展覽藉吳大羽、陳蔭羆等人作為閱讀歷史的引子,帶出華人當代抽象繪畫的脈絡,在全球化眾家分鳴的場合中,探討一種新經典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