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覽北京 2019

北京展覽館 1 - 2 June 2019 

2019 年 JINGART 藝覽北京,耿畫廊將帶來張淑芬(b. 1944)、薛保瑕(b. 1956)、蔣友梅(b. 1961)、彭薇(b. 1974)四位藝術家的精采作品,以抽象繪畫的考究、對傳統水墨的反思,呈現當代藝術的全球化浪潮下,華人藝術家多元而精煉的形式風格。來自台灣、倫敦、北京的女性藝術家組合,在男性藝術家比例偏高的藝博會場域,誠然為一大亮點,然而,四位女性各自鮮明的特質與創作才氣,才是她們作為藝術家卓爾不群的主因。

 

非學院派出身的張淑芬長年旅居紐約,自 2006 年開始習畫,後以自學為主,至今十餘年。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累積了風格相當豐富且多元的作品,至後期主要轉向抽象表現,並善於在色彩與線條中寄寓內心對於事物的觀照與感受;在其油畫作品中融合東方筆韻,而水墨作品中亦涵蓋西畫技巧。自 2017 年秋,更於羅芙奧、佳士得及蘇富比拍場屢創佳績。張淑芬在藝術領域靜思默想、安靜創作,默默打造出另一種慧黠與傳奇。

 

薛保瑕是台灣抽象繪畫的代表藝術家之一,為美國紐約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系博士,並曾任台灣美術館館長。薛保瑕長久以來選擇以抽象語彙做為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然而不僅只在形式與構成的選擇間停留—於畫面穿梭的書法式墨線,同浮世繪般的飽和油彩線色交融;以顏料光澤與溫感、線與面所交疊出的意象維度內,是可見與不可見的時空景深;是東方與西方韻味的層次組構;更是美學與意識空間的逐漸擴張,於繪畫藝術的抽象構成轉譯嫁接感知體驗的一瞬之光。

 

身具中、俄、德三國血統的蔣友梅,自幼受中西多元文化的薰陶,在 70 年代末便赴美留學,後輾轉至英國倫敦定居。於佛理聯結認知心理學、量子物理的哲學式纏結論述,是探究蔣友梅藝術核心最簡單同時最為崎嶇的感知路徑。蔣友梅在創作過程中冥思空性,其作亦成為修心過程的一種記錄;一方面探索生命、感知和記憶之間的微妙關係,一方面也反映自己對物質聚、散、離、合之本性,以及對空性的觀照。

 

彭薇於當代美學的思索,從水墨走出,最終亦回歸水墨;借傳統文人繪畫的特質,將日常生活的體悟寫入典雅纖細的水墨繪畫,再現中國文人於當代柔軟而堅韌的姿態。其作所關切的是藝術的過去,包括古老作品中的智慧、記憶、悲傷、以及現實感;她以再傳統不過的手法,與傳統分離,又使傳統文本與當代觀念在紙面上合一。彭薇雖轉變了傳統山水的形式,卻非試圖要透過作品來轉換傳統,而是在傳統中,以自己的方式去找尋一種過去與當下的平衡。

 

耿畫廊專注從歷史風華中探掘美學經典,扎根於華人現代藝術,並肩負著華人現當代藝術的推動與延續。張淑芬的任真自得、薛保瑕的剛柔並濟、蔣友梅的沉靜深遠、彭薇的精巧與靈性,四位華人女性藝術家用各自的生命歷程與創作語彙,淬鍊出東西方在文化與藝術史上的深層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