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於藝: 王懷慶 個展

16 March - 18 May 2024 耿畫廊 台北
游於藝 — 王懷慶個展
展期| 2024.03.16–2024.05.18
開幕|  2024. 03.22 (五) 4:30 p.m.
 

 

「如果說我的作品裡有一點點哲學的意味與影子,那只是我個人生命的感悟與藝術的隨意之想,與哲學的一種偶遇,巧遇,不期而遇,或是一種不小心的重疊。」

 

王懷慶 2022

 


 

2023年秋,北京。

 

藝術家於門口迎接。

迢迢千里的工作室拜訪,見面聊的不全是新作品,更多的是由於大疫,導致這些年的彼此分別。眉宇間,話語中,在這位中國藝術家的身上,創作不見得是對藝術的執著和追求,反倒是生活中的實踐,或是精神上的修為。

 

初秋夜話,中國北方的冷冽乾燥,伴隨藝術家的颯爽,有別於南島的婉轉呢喃。

 

認識王懷慶,爬梳王懷慶,進而沈耽於王懷慶,是一個關於中國文化精髓的辯證和閱讀,更是浸淫於中國文人內在精神之過程。在王懷慶的創作歲月中,我們始終能分辨其不同階段的創作狀態和演化。即便如今身處於東西方當代藝術蓬勃發展的風口下,這位中國創作者,在作品產出,以及創作能量上,依舊豐沛、顯目,依舊源源不絕。從早年人物描繪,爾後關於南方民居建築探究,或是明式傢俱的解構分離,他總專注於所屬的文化底蘊中,並與之沈澱,實踐屬於王懷慶的抽象幾何。

 

王懷慶始終帶著對於中國,以及中國文人特有的感性和情懷,作品中也流露這樣出自於中國傳統文化思維訓練的二元堆疊:在豐厚的感性上所建構的理性精神,以及理性畫面中的感性追求。出生於1944年北京,學成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戰後歷經文革的勞動改造,更於中國解放軍中擔任舞臺美術設計。如此的歷程和生命刻記,不僅僅重疊在同一代中國人的記憶裡,更扎實了王懷慶關於媒材、關於技法,關於平面繪畫的分寸和掌握。即便如今王懷慶早已捨棄對於外在形象的追求,然而從顏料與畫布所建構出的純粹和完美平衡,我們仍能窺見王懷慶那厚積薄發的修養和功力。

 

中國古典美學中講究的「托物言志」,展現的是東方的婉轉,或是東方的寄寓;創作者或以器物指涉舉止氣度、以山水暗喻主觀精神;或以動植物表彰文人風骨、以工藝展現審美情懷。對於王懷慶來說,過往無論在家具、建築,抑或中國皇帝、京城的描繪中,這些外在形象僅僅是載體,用以裝載王懷慶對於結構、空間、線條、和繪畫的思考和辯證,甚至昇華至藝術家對於文人氣節以及中國文化的眷戀。在媒材選擇上,也與藝術家本人性格如出一轍:直白、大度。而單一墨色、幾何的運用,也某種程度連結了中國水墨裡的視覺經驗和趣味。

 

以油彩、金屬和桑麻紙所構建的「游於藝 — 王懷慶」個展,是藝術家年近八十的心血集大成,將於2024年三月於耿畫廊隆重登場。距上次在台灣的個展,已睽違近十年之久,館內將展設分為一樓的油畫與雕塑系列,以及三樓的紙上作品;冀望在不同的媒材與創作維度中,具體展現王懷慶在其美學路徑上的寬度;與此同時,我們更邀請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作為協辦單位,於其館內展出精選展,回溯王懷慶過往創作生涯的深度。

 

此次五件「知白+競演」系列油畫,藝術家以墨黑油彩,大刀闊斧地在雪白畫布上鑿出敦厚、分明的矩形墨塊。看似粗獷豪放,然若趨近觀看,巨大的墨塊中又暗藏無數肌理和細節變化;取名「知白」,更表明藝術家於耄耋之年,面對生命時披褐懷玉,處下不爭的處事之道。對應作品中藝術家運用黑白、虛實、疏密,鋪陳出從心所欲之餘卻不逾矩的精神境界。

 

然王懷慶並不單就平面繪畫的創作而滿足,而是更進一步透過材質的選擇,提出關於自身視覺語言的立體論述。相較於過去利用外在物質形象的概念化和符號化,如今的王懷慶已趨向更純粹的抽象型態。九件雕塑新作,即是藝術家利用鋁合金的特質與個性,於其上發揮如剪紙般的裁切,搭配鋁合金平滑的表面與燈光投射,展現線條和平面之間的光影變幻;除了光影、鏤空的視覺趣味,立體切割更展現出作品處於空間中的運動性。此外,王懷慶更嘗試利用中國手工桑麻紙,運用傳統筆墨,以皴、擦、染、點等技法,建構紙上系列新作—畫面中大面的色塊,在王懷慶筆下走出了有別於當代水墨的古典韻味。

 

展名「游於藝」,帶出藝術家以「游」作為藝術實踐上的指標。如此的創作觀並非單純的放任或是無序,而是更著重於創作者精神上的自由解放。因為唯有以游(遊)對待藝術,才更能趨近、實現大道精神,也逐漸在時間洪流中,藉由一次次的洗滌和過濾,最終回歸真我。誠如藝術家所述:「把與藝術無關的,可有可無的,繪畫承擔不了的,負擔不起的統統趕出畫面,只剩下不容置疑的,不能商量的,不可無視的。」抿去色彩的喧嘩,留下純粹的、灑脫的、無受限的、天人合一的王懷慶。

 

這也是自2014年「大都」之後,王懷慶對自身文化的繾綣詠嘆,對當代的再次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