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工作室
延續著2019年「香奈兒」個展中的繪畫語言,蘇孟鴻本次在耿畫廊的展覽作品持續用傳統花鳥畫和其裝飾紋樣作為視覺符號,不斷追求其工藝寫實的物象。同時,作品以平塗與絹印手法一層一層堆疊,再將其重複打磨,試圖消弭顏料本身物質性,也隱藏藝術家在創作中的身體勞動過程及時間性。
致Durston夫人|2020|壓克力顏料.畫布|73.5 x 61 cm
倫敦的邦瀚斯 (Bonhams) 拍賣網站上,有一件原為 Anne M.S. Durston夫人所收藏之清朝銅胎掐絲琺瑯四季花卉掛屏,藝術家想像,這位英國女士看著這來自遙遠文化的物時心中油然產生對於東方精緻文物的獵奇,樣式、題材、顏色無一不讚嘆。此「異國情調」(exoticism) 猶如一面鏡子般充斥著取代本地化的幻想空間,脫離現實世界中物的狀態,將慾望安置在異於自己的他者 (otherness) 身份及文化,在異質空間裡共時地穿梭。
佈展現場
藝術家工作室
傅柯在文章《另類空間》提到將歷史視為一種散聚或積聚各式異質力量的部署 (dispositif),一種由形式各異的空間所集結的「疊層」或「布置」。以觀者為中心的指認系統超越了一般觀看方式與藝術史視野,而成為一個主體化鑑定的過程,亦是各個文化之間的權力象徵。如我們以這樣的觀看在蘇孟鴻的作品裡稍作停留,即可發現我們正在梳理文化、知識及圖像間的內在網絡,異化與同化層層交織。
藝術家工作室
從平面至物件,「異己國情調」從對物自身奇異的官能歡愉出發,試問那些精緻細美的諸多圖層 (layer) 及繪畫塗層 (coating) 的平滑表面下對抗的是否是一種突兀的文化經驗?
1976 年出生於台灣台北
現居、創作於台灣台北
畢業於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英國倫敦藝術大學 Goldsmiths 學院,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 2007 年於韓國高陽藝術村駐村期間被當地美術館與策展人注意,所創作的《開到荼靡之變形記》參加 2008 年釜山雙年展,是國內少數以繪畫見長受邀參展的年輕藝術家。 2003 年應邀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以個展形式展出挪用明清花鳥畫的「開到荼靡」系列。
從蘇孟鴻的繪畫、絹印版畫、裝置與雕塑的創作歷程,可看出蘇孟鴻試圖將中國傳統的花鳥畫改造成一種艷俗浮誇的視覺圖象,或者用立體裝置的方式,將它們變成一種更感官訴求的文化符號。作品中經常挪用清代中晚期畫家的花鳥元素,其圖像符號並不單純是社會符碼的嘲諷與普普化,這些花鳥代表的是貴族與文人品味。蘇孟鴻一系列的創作中,讓人最無法迴避的就是那揮之不去的郎世寧圖像挪用,這些圖像的挪用與取樣,就宛如 250 年前的郎世寧畫《碧桃家燕》、《荷花蝴蝶》、《畫瓶花》、沈振麟畫《繪神花》與汪承霈畫《牡丹富貴圖》的心情一般,宮廷在上,雖志不能伸,但不論媚俗或雅緻,仍有無人稱的快意,隱隱閃現於下筆之一瞬。
個展經歷包括「異己國情調」(耿畫廊,台北,2021)、「香.奈.兒」(耿畫廊,台北,2019)、「帝國畫師」(耿畫廊,台北,2016)、「罌粟.金蓮.多巴胺」(耿畫廊,台北,2012)、「開不到荼靡 — 以蘇孟鴻為名」(伊通公園,台北,2007);聯展經歷包括「版面.對話 — 台美版畫交流展」(紐約台灣書院,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紐約,2016)、台北雙年展(2014)、「反堵:亞洲當代藝術的壅塞文化」(南坡公園藝術中心,布拉克內爾,英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