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生於台灣台北
現居、工作於台灣台北
1994 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曾代表台灣參加 1997 年威尼斯雙年展、 2005 年橫濱三年展、 2009 年亞太三年展、 2012 年上海雙年展、 2013 年北京攝影雙年展、「集群藝術獎」得主, 2014 年深圳國際雕塑雙年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英國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公眾獎」得主, 2015 年亞洲雙年展、 2016 年雪梨雙年展, 2018 年「台新獎」得主並再次受邀於上海雙年展展出。 1992 至 1997 年曾擔任「天打那實驗體」團長、 1994 年楊德昌電影「獨立時代」美術指導、 1997 年與同學創辦「非常廟」、 2006 至 2009 年「非常廟藝文空間」執行長等工作。
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代表作品包括探討台灣主體性問題的《本土佔領行動》(1994)、顛覆中國近代史政治神話的《反攻大陸行動》(1997),以及探討後殖民主義的《天下為公行動》(1997–2000)與「行動三部曲外一章」的《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2002); 2007 年發表的《歷史幽魂》、《分列式》及《玉山飄浮》三件錄像,則以幽默手法對過往威權統治進行顛覆,2011及2013年的《萬歲》與《萬萬歲》則針對冷戰時期的台灣白色恐怖與軍事戒嚴進行反思。
除此之外,也透過攝影裝置手法,以「金碧山水」風格結合台灣民間充斥的怪力亂神現象,呈現台灣特有的一種虛假、疏離的「冷現實」,代表作品為《獸身供養》(2000)、《野蠻聖境》(2000)及《天堂變》(2001)系列;而另以銀箔結合攝影裝置的系列《死之慾》(2002)、《地獄頌》(2003),則試圖探討肉體與靈魂間的永恆議題。自 2005 年起整理過去 15 年在台灣各處踏查所拍攝的廢墟照片,歸納了工業、神偶、建築及軍事廢墟四大部份,呈現台灣在全球化潮流與特殊歷史背後中,所隱藏著的龐大意識形態黑洞,延續「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創作主軸。
2007 年後赴蘇格蘭高地駐村後開始繪製《忘德賦》(2007)、《世外塵》(2008–2012)、《如夢令》(2008–2011)、《恨纏綿》(2009)及《甜蜜蜜》(2010–2012)、《非常廟八怪》(2013)、《腦殘遊記》(2015)、《週休八日》(2016)、《寶寶》(2017)、《乖乖》(2018)、《離垢地》(2019)⋯⋯,以「借屍還魂」策略改寫並挪用中國美術史經典畫作,再將其轉化成個人生活或真實故事,試圖將宏大史詩文本轉化為私微自傳敘事,以「偽山水」策略對所謂的正統性進行篡位。
2010 年至 2019 年帶領三百餘位同學返鄉進行《海市蜃樓Ⅰ、Ⅱ、Ⅲ、Ⅳ、Ⅴ、Ⅵ、Ⅶ — 台灣公共閒置設施》拍攝計劃,以「臨終關壞」概念刺穿社會積習已久的「蚊子館」現象,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並間接促進政府內部改革。 2016 年至 2017 年以「永劫輪迴」概念完成《巨神連線》系列,探討台灣民間宗教信仰透過巨大神像所展現的「欲力奇觀」。 2018 年至 2019 年拍攝宮廟內的人造地獄《地獄空》,試圖捕捉台灣特有的「新變形主義」,呈現「業力的具體化」。
著有《台灣裝置藝術1991–2001》(2002)、《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Since 1999》(2003)、《台灣廢墟迷走》(2004)、《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2005)、《流浪在前衛的國度》(2005)、《廢島》(2007)、《姚瑞中》(2008)、《人外人》(2008)、《幽暗微光》(2009)、《逛前衛》(2010,合著)、《恨纏綿》(2010)、《海市蜃樓》(2010,編著)、《甜蜜蜜》(2011)、《海市蜃樓Ⅱ》(2011,編著)、《萬歲山水》(2012)、《萬萬歲》(2013)、《海市蜃樓Ⅲ》(2013,編著)、《小幻影》(2013)、《海市蜃樓Ⅳ》(2014,編著)、《Mirage》(2016,編著)、《海市蜃樓Ⅴ》(2016,編著)、《好時光》(2016)、《腦殘遊記》(2016)、《巨神連線》(2017)、《攝影訪談輯一》(2018,主編之一)、《海市蜃樓Ⅵ》(2018,編著)、《攝影訪談輯二》(2019,主編之一)、《海市蜃樓Ⅶ》(2019,編著)⋯⋯等書。
作品曾被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亞洲美術館、關渡美術館、鳳甲美術館、桃園美術館、澳洲昆士蘭美術館、美國康乃爾大學美術館、美國舊金山 Kadist 藝術基金會、法國巴黎歐洲攝影之家、法國國家圖書館、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韓國全北道立美術館、澳洲 MAMA 美術館、麗水攝影博物館以及許多國內外私人單位典藏。
曾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委員,以及文化部駐村計劃暨國際交流與藝術單位營運、國家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及新北市文化局藝文補助、台北獎、高雄獎、南瀛獎、宜蘭獎、桃園獎、台北數位藝術獎、台北公共藝術、台北攝影新人獎、亞洲文化協會台灣獎助計劃、澳門藝術館、金門攝影獎、新北市美展、集保藝術獎、全國美展⋯⋯等評審委員。曾客座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並曾兼任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實踐大學與北藝大。目前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幻影堂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