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
-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楊茂林、吳天章、林鉅 3 December 2022 - 26 February 2023 展覽名稱|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展覽期間|2022.12.03 - 2023.02.26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A 、1B 展覽室 策展人 王俊傑、黃建宏 展覽介紹 臺北市立美術館年度大展「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由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學者黃建宏共同策劃,歷時三年的前期研究、訪調與籌備,聚焦跨領域開端和自我啟蒙的臺灣八〇年代,帶領觀眾探尋在當時政治社會背景下,視覺藝術、劇場、新電影、音樂、文學等各藝術領域相互交織與碰撞的文化現場,進一步開啟以不同視角書寫歷史敘事的多元可能。展覽共計有七百餘件作品、檔案、音像紀錄與訪談,其中包含許多睽違多年再度展出的珍貴檔案文獻。 北美館自2019年起與臺北藝術大學合作「臺灣.八〇.自我啟蒙技術: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研究計畫,並將該計畫相關訪調內容以「啟蒙.八〇」系列專題,於館方發行的《現代美術》季刊連續刊載七期,今年終能以展覽全面性地呈現計畫成果。1980年代是形塑今天臺灣政治與社會樣貌的關鍵時刻,這個時期臺灣各個藝術領域多元發展,以強勁的文化動能向著1990年代爆發。「跨領域」此一現下的熱門關鍵詞,在八〇經驗中並非指涉完整分工後不同領域間的連結與合作,而是在未系統化狀態下對專業性的想像與追求,不分界別地彼此交混、激盪,產生許多難以用單一領域定義的實踐。展覽由五個子題展開,包含「前衛與實驗」、「政治與禁忌」、「翻譯術與混種」、「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以及「匯流與前進」,從不同軸線重新梳理紛雜且躁動的狂飆年代。 繼續 -
《暴風之眼》
姚瑞中、袁廣鳴 7 October 2022 - 8 January 2023 展覽地點|南特當代藝術中心—獨特之所 展覽日期|2022.10.07-2023.01.08 參觀時間|週二至週六 09:00–19:00 / 週日 15:00-19:00 展覽介紹 國立臺灣美術館於今年度10月7日將於法國南特當代藝術中心獨特之所(Le Lieu Unique)展出臺灣藝術主題展「暴風之眼」(l'œil du cyclone)。此展由國美館策展人黃舒屏和南特當代藝術中心—獨特之所前後任藝術總監Patrick J. Gyger先生、Eli Commins先生共同組織策劃,展覽聚焦七位臺灣藝術家及其獨具風格的創作,包括繪畫、錄影作品、巨型模型、機械動力裝置、手繪漫畫、多媒體裝置等。 展覽從接洽到籌備,正好歷經了全球局勢變化的風暴高峰期,策展團隊提出展題「暴風之眼」回應了這三年以來全世界受到疫情及政治風暴影響,對於生活的新日常有了切身且全新的體悟;而風暴中心指的也正是臺灣從古至今極具挑戰性的地理位置和現實狀態。尤其此刻當下的臺灣,在強力氣旋圍繞下同時有著平靜和躁動共存的特殊性,反映出這座島嶼面對極端衝擊所展現出的奇妙平衡。處於全球高度敏感的權力風暴核心,臺灣在危機四伏環境下所保持的積極態度,打開了一種充滿挑戰性的藝術視野,多元且開放地對於自我的文化歷史進行解構和再創造,同時正面迎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暴風之眼」聚焦的這七位臺灣藝術家,出生於戰後的臺灣,他們歷經臺灣戒嚴後的民主自由時代,具有專業藝術養成也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同時見證了這些年來國際情勢的劇烈轉變。這次展出的創作作品包括由國立臺灣美術館收藏的巨幅畫作--姚瑞中2015年創作的〈腦殘遊記--臨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在挑戰經典的山水畫傳統中融入他多年來針對臺灣荒謬歷史與政治現狀所做的十件行為藝術代表作品;袁廣鳴透過〈棲居如詩〉、〈日常演練〉兩件參展作品,以冷靜而詩意的凝視,直視生活日常中的隱形暴力和不安。王連晟〈閱讀計畫〉是一組充滿視覺與動態趣味的機械裝置作品,這個機械組裝的互動裝置雖指涉儒家教育對亞洲學子的影響,但也反思未來充滿挑戰性的科技演化與人工智慧發展;藝術家張立人和黃海欣看似輕鬆詼諧的創作,則反映出新世代對於日常事務雖輕盈但仍深具社會議題獨特詮釋的藝術態度。展覽內容亦有旅英藝術家王郁媜在自我身分及歷史議題上不斷探索表現形式和語言的多重可能,她豐富且極具自由想像的作品〈未曾來過〉,融合了繪畫、聲音、影像和迷人的空間裝置,營造出虛實多重交疊充滿跨界想像的未至之所;蘇匯宇〈未來的衝擊〉透過影像探訪臺灣過去所經歷的未來—摩登的城市願景、美好的生活想像,這些未來的殘破景象和未完成之處,卻也令我們深思如今正在經歷以及即將正面迎對的未來衝擊。 臺灣是一座充滿歷史與未來張力的高科技島嶼,夾雜在極端的平衡裡,衝突和憂慮不安的處境,卻也誕生出深具生活感、哲學省思和美學張力的精彩藝術樣貌,本展赴法展出,希望透過獨具一格的「暴風之眼」,帶給法國南特及歐洲各地的觀眾耳目一新的文化饗宴。 繼續 -
《火墨:霾日常》・袁慧莉 個展
5 October - 2 November 2022 展覽地點|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展覽日期|2022.10.5-11.02 參觀時間|週一至週五 09 :00-8 : 00 展覽介紹 地球暖化導致氣候變異,乾旱、野火焚山、空汙、沙塵暴等景觀,成為地球各國常見生態災難。古來山水畫向以表現「可居可遊」的理想山川為追求,然而,當代真實世界已發生了變異,山林也難逃全球空汙、災變的影響,藝術家袁慧莉不想依舊躲藏在那自以為仍然理想的桃花源幻想中,她希望直面氣候變遷帶來的日常感知,這是創作者面對何謂「真」山水議題時的當代觀點。 《火墨》象徵空汙、燥熱、乾旱的地球氣候,以不用水的宣紙炭灰對臨古畫,隱喻古今氣候變遷現象,或以自創圖像表現日常所見所感的空汙景象。《火墨》相對於「水墨」,從還原墨之物性,去對應於關於呼吸、空氣的墨性,顛覆古典水墨山水畫以「潤墨」為主的傳統美學,以《火墨》的「燥墨」符應當代新的環境議題。 袁慧莉此次於靜宜大學的「火墨:霾日常」個展,將帶來《火墨》觀點較為完整的展出。包含從2015年至2022年創作的《火墨》作品,其中有首次在台灣曝光的2015年第一件《火墨》作品相關文件資料;以及2021年以日常景象為內容的《火墨》新作。為使觀念完整呈現,也將展出2017年至今,幾件以臨摹古畫進行古今墨性對辯的裝置或平面作品;同時也將播放新版的「火墨」紀錄片與出版專冊,祈使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火墨》創作想法。 繼續 -
《兜兜風》
林鉅 30 September 2022 電影名稱|兜兜風 上映日期|2022.09.30 發行公司|瀚草文創 導演|詹凱迪 演員| 林鉅 、 黃劭揚 、 黃柔閩 、 陳加恩 ・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 提名 ・第58屆金馬獎國際費比西獎 提名 ・第23屆韓國全州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第16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主競賽單元 ・第12屆美國關島國際電影節閉幕片 ・第12屆美國關島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繼續 -
精神跑道|限動進行曲
涂維政 25 June - 21 August 2022 展覽地點|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室-圖書館前廣場、東草坪、仁愛路景觀廊帶、248廣場 展覽日期|20226.25 – 08.21 參觀時間| 靜態展示時段:6.25(六)– 8.21(日),週二至週日全天24小時 作品互動時段:7.2(六)– 8.21(日),週二至週日15:00–19:00 策展人:黃彥穎 參展藝術家:王俊淵、王仲堃、姚仲涵、涂維政、黃贊倫、蔡文章、廖建忠 展覽介紹 「限動進行曲」是由七件富有互動效果的戶外裝置作品組成的展覽,藉由邀請觀眾以身體及聲響探索的過程,來發展出具省思且獨特的人文景觀。 全球化社會以社群媒體作為交換訊息的主要場域,資訊傳遞上的便利促成了一種流動輕盈的文明,當社會傾銷著能快速更換的商品,持久耐用的商品開始被屏棄,我們意識到這種便利並沒有讓事情變少,看似消去距離的社群媒介,有時反而讓人、事、物、地之間的關係變得不安,使得複雜的多重身份開始變得必需。這是一種因應便利而生的問題意識,思考距離作為一種新關係美感的問題。 而「限時動態」作為一種提供我們將日常重新組織為內容的新語法,也作為本次企劃的探討座標,思考著電訊傳播體驗的板塊位移,如何對應著現代人精神處境的變遷。當我們擁有過多的社群關係,讓某種距離意識成為助跑的契機便顯得格外可貴,而能在登入及登出中創造新的樂此不疲,有時就像是首能分享到遠方的浪漫歌曲。 除此之外,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台電「奧拉之城」集換式藝術卡牌遊戲,也將配合這次「精神跑道——空總夏藝站」的活動發表一款全新的專屬魔法卡「精神跑道」,我們可以將這個遊戲視為在期間限定的參與過程中,蒐集「現實」動態的行動,這不僅是作為一種寓教於樂的文化體驗,亦是一場切換虛擬身體去逼近現實認同的實驗。 卜湳文明遺跡——魂遁之輪 |涂維政 《卜湳文明遺跡——魂遁之輪》這件作品,是從涂維政創作的《卜湳文明遺跡》系列中的《魂遁之門》、《魂遁之星》變異成立體造型而來,其外型有著不明飛行物,或是某種具神秘儀式性的雕塑的聯想。這件銅雕作品曾於2016年赴英國卡斯雕塑基金會展出,高3.5公尺,重達7噸。為了可以散置在展出當地模擬成出土現場,作品可拆解成25個組件。作品中央是高聳的巨型圓盤,圓盤中央向左右各延伸出一球體,球形部分以類似智慧積木的方式組合,並鏤空增加浮雕視覺層次與空間性,同時提高結構強度。圓盤下方為法器形狀之棘花座台,托住並支撐輪體。《卜湳文明遺跡——魂遁之輪》保留了「卜湳文明」最典型的形制,一環球體、二環迴文字、三環為「卜湳法器」所構成的「捲索紋」。作品精細繁複,線條優美且重複對稱,疏密有致。在英國卡斯雕塑基金會以擬仿遺址的方式放置於當地白堊土中,歷經暴雪、日曬、雨淋四年,天候所致的酸性土質在作品上遺留了相當美麗的色彩。 一首歌掉在了地上|蔡文章 有時候,夢就像首歌,記憶模糊卻餘音繞樑,有時候則如平行時空般,雖難覓共鳴但能各自表述。相對來說,歌也是一種人們在現實中共同追求的夢境,在歌詞相同、旋律相近的情境裡,投注充滿個人情懷的時空。 床則是一個轉換現實與夢境的載體。藝術家時常在路上看見載滿了廢棄床墊的卡車,思索著那一張張曾作為一天終點的床墊,猶如人的停機坪,在不堪使用後,將要被送往哪裡?如果已經找不到能與它的剩餘價值相符的位置,能把它放在歌裡嗎? 《一首歌掉在了地上》即是一件將廢棄床墊變成音階的作品,人們依然可以在上面休憩、嬉戲,但它已不再標誌著迎接疲憊夜晚的孤獨房間或單調宿舍,因為它將變成一首歌,變成夢的形狀,變成將掉在地上的日常,舉重若輕的回彈旋律。 光電獸# 31——分列式|姚仲涵 《光電獸》系列以空間作為作品的基底,透過場域的精神性進行創作。本次作品《光電獸#31 分列式》以空總的新辦公大樓作為基地,將其斑駁牆面轉化為光的背景,透過燈具的排列組合,創造出有如儀隊般整齊劃一的動態。 在當今的社會氛圍下,我們已經對整齊劃一的閱兵儀式感到厭倦,比起規律,更樂見於紛亂當中的獨特性,在相對於秩序的自由當中,尊重與欣賞每一個獨立的狀態。 無論是整齊劃一或是紛亂的狀態,都會在《光電獸#31 分列式》中呈現。當觀眾的聲響加入,使作品與現場聲音有所互動時,聲光的狀態便將隨之改變。 引力的秘密|王俊淵 作為宇宙中最神秘的力量,引力驅動著萬物的運行,包含星球的轉動與星系之間的運作。本件作品以地球的引力作為驅動作品的力量,讓民眾從下方昂首觀看星球的轉動,體驗宇宙間引力的奧妙。... 繼續 -
虛實之間― 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涂維政個展」
涂維政 27 April - 3 July 2022 展覽地點|法國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 展覽地址|405, Promenade des Anglais Arenas, 06200, Nice 展覽日期|2022.04.27 – 07.03 臺灣藝術家涂維政於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展出的「現在的未來:國家博物館的卜湳文明」個展於4月中旬結束後,在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的促成下,將旋即轉赴法國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départemental des Arts Asiatiques)展出,展期自4月27日至7月3日止。 本展將同樣呈現4件作品,以融入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常設展的方式與該館藏品進行對話,4件作品中最大型的〈魂遁之舟〉更將放置在該館展廳最醒目之處,勢必吸引觀者駐足欣賞。此外,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也將透過投影方式,呈現涂維政所虛構之「卜湳文明遺跡」現場,讓參觀民眾對涂維政的作品及其創作理念有更深入的瞭解。 藝術家涂維政有感於現代人面對網路時代的繁雜訊息,並受科技虛擬世界的啟發,自2000年開始以大量的石膏、水泥、泥土等材質,以手工方式雕、刻「遺物」,創作出大量的偽古物,虛構出一個偽古文明「卜湳文明遺跡」,爾後便持續以此主題創作一系列作品,內容挪用考古機制、模擬文明遺址現場、媒體操作、偽紀錄報導、博物館特展形式與導覽、設計周邊商品與活動話題等,試圖對臺灣一度盛行的古文明特展現象作出批判,並企圖挑戰觀眾對於展覽及美術館體制內展示策略的批判思考力。 於1998年開館的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主要收藏亞洲傳統藝術,亦有部分當代創作品。涂維政4件作品隱身於該館藏品中,不僅將在虛實「遺物」之間創造展覽體制的對話;在法國當地民眾的近身觀賞下,臺法文化交流或也將產生有趣的連結與互動。 繼續 -
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
吳天章、姚瑞中 9 April - 3 July 2022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展覽室 展覽日期|2022.04.09 – 07.03 參觀時間|週二至週五 09:00–17:00 / 週六、週日 09:00–18:00 策展人:賴駿杰 參展藝術家:吳天章、李立中、杜韻飛、周慶輝、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羅秀芝、張美陵、梅丁衍、陳界仁、陳順築、陳敬寶、黃子明、楊登棋、楊順發、鄭亭亭、藍仲軒 展覽介紹 臺灣當代藝術在1990年代達到一波認同議題的高峰,許多藝術家紛紛以本土語彙重新探討歷史與認同,也因各種自由的、現代的觀念與資訊引入,對於所謂認同的理解也重新獲得解放,不再拘泥於民族國家的前現代認同,而有更多關心性別的、土地的、家庭的,與自我認同等討論面向的作品出現。認同,在臺灣當前的當代藝術實踐中,實際上被掩藏在更為聚焦且具體的創作方法論中,例如歷史改造(歷史與政治認同)、家庭相簿(家族認同)與LGBT(性別認同)等,乃至於即便是普遍被認為走在前沿的科技、數位與網路藝術中,那人機一體的未來賽博格,或近期相當熱門的元宇宙與NFT等議題,莫不觸及所謂認同議題。而這一切(如果不是全部的話)皆與「檔案(與其生成技術)」有關。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在《檔案熱》(Archive Fever,1995)中從字源學的脈絡切入,認為「檔案」本身具有雙重矛盾與其兩面性:即「起始(commencement)」與「命令(commandment)」,直指檔案、時間與治理之間不可分割的原生關係。然而,這裡的起始也有兩層意義,它首先指的是檔案對於過去即緣起的記錄,但它另一方面也指的是在成為檔案之當下才起始之真正的「解放」——思想的與記憶的。也正是其與時間/歷史之間的關係,以及其所保存或建構的「真實」,檔案成為「認同」所賴以定錨的重要關鍵。作為一同樣複雜多義的辭,認同(identity)也與「真實」息息相關,對於什麼是真實、可信任者之追索過程,就是所謂認同。本展所邀請之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們,更以攝影與延伸技術重新「檔案化」他/她們所理解的「現時/現實」,呈現出彼此相異的認同線索。將本展幾個重點思考串連起來的關鍵即為「時間」 作為與立陶宛國家美術館所策劃的「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之對話展,本展並不意以編年或時序作為展覽呈現的軸線,相反地,本展將緊扣「認同」之為共同的核心命題(同時也是兩國面臨的相似困境),集結「檔案之為方法」、「反檔案」、「再檔案」,與「檔案的歷史編纂學」等創作方法與意識的攝影藝術作品,展開不同面向的認同追索。如果紀實攝影為的是揭露(uncover)真實,那檔案導向就像是以「覆蓋(cover)」作為方法來重新書寫真實;覆蓋,一方面所欲表達的是如同檔案機制一般,將事物歸檔、命名(也同時指認,identify)與保存(protect),另一方面,藝術家們又再次地以其藝術實踐來報導(covering)這些被掩蓋的事物。於此同時,「認同」也像是披覆上層層面紗般,多重,且總是逃逸的「真實」。 繼續 -
2021 「縱・橫」王懷慶藝術展
王懷慶 28 December 2021 - 31 March 2022 2021 「縱‧橫」王懷慶藝術展 展期 │ 2021.12.28-2022.3.31 地點 │ 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參展藝術家 │王懷慶 展覽前言‧縱橫說 策展人蘇丹 「縱‧橫」展不僅展現了王懷慶先生的藝術風采,更在他的藝術人生告白中揭示了其藝術的密碼。 形式和語言 縱橫是形式:對一位畫家而言,縱在精簡,直至生成惜墨如金的絕美之作;橫在繁衍,是嘗試各種變異的過程,最終區分出優種和亞種。縱觀王懷慶先生五十年來的作品,總體趨向是在簡化。從80 年代具象的、生動的、熱烈的情感表露,逐漸趨於概念化、符號化、觀念性的冷峭抽象。但若縮小時間的尺度去觀測他創作的過程,通過草圖、手稿、手記則會看到存在於作品背後一片狼藉的糾結、一地雞毛的零落。而所有這些雕零的堆積,最終成為了其結果的沃土。 縱橫是結構:縱和橫體現了截然不同的兩個維度的力道,它們總是同時存在著,道雖不同卻相合謀。縱橫是結構的表象更是結構的過程,還是結構的法則,縱橫是不斷反覆著的建構和解構的兩種形態語言。 王懷慶先生早期作品的畫面重在結構,無論具象或抽象,各種形式在構建平衡。中期的作品出現了解構的形態,2005 年創作的《格局》就是在畫框的制約下,松綁結構性的語匯,讓它們散漫、漂浮;近期的作品試圖突破畫面框架,驅使畫面要素自成一體融入外在的空間界面。 縱橫是空間也是時間:縱橫是空間的結構,也是空間本身。畫面中縱向的元素和橫向的元素雖受制於物質畫面的二維屬性,但它們並不甘心就範。它們憑借物質存在的意象進行悖逆。二者間或一輪的推移、拓展是時間流逝之下空間的擴張。它會同時表現在藝術本體和藝術家的觀念之中。水平方向的傾斜導引出透視和縱深。縱向是時間的軸向,連續的縱向形式是時間的刻度。如果說“故園”系列釋放的是一種懷舊的情緒、是文化性的,2008-2009 年創作的“空房子”系列就是圖像化的哲學,是空間和時間的合體,空間因時間的介入而變得恍惚。 態度和觀念 縱橫是藝術生命的形態:對於一位藝術家而言,創作的人生,縱是執著的表現,入道時的義無反顧,求索中的一意孤行;創新的過程,橫表現在任意的出遊,反映在左顧右盼地參照。 自王懷慶先生十二歲進入中央美院附中學習開始,他的人生就與藝術思考及創作水乳交融,從不曾遊移、偏離這條大道,並始終貫穿著對傳統的認知、對當下的覺察、對未來的想象。這三個思考向度,或交替或並行,像交織的線,如打結的繩索。 縱橫是行進中的停頓:縱是不斷變化和叠代的軌跡,橫是停頓之間的思考和實驗。藝術創作的階段性是一種規律的必然,它是環境和主體意識共同作用下的形態變化。縱向的變化在時間的坐標軸上表現並不均衡,總會出現快速、緩慢、停滯等不同的狀態。停頓是質變的開始,標榜和強調被隱藏著的巨大成就。 停頓是成熟和穩定階段的強力表達,是新語言的深情詠嘆,新形式的超級狂歡。1999-2003 年創作的作品《行》就是一個典範言說,橫向鋪陳開來的豎線組成的畫面印證了縱橫間的多重反轉。 縱橫是思辨:縱和橫代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方法,看似相互矛盾。古語中有“合縱連橫”之說,“合縱”表示聯合,而“連橫”喻義拆分,二者既相互否定又彼此協作。繪畫的思維中也有一正一反,一實一虛,一里一外,一張一弛的權衡、反襯和借鑒。 王懷慶先生的作品中,矛盾性總是成對出現,階段性的作品之間也有這種跡象。因而在這次較為集中的展覽上,我們會看到壓制和釋放,沖突與和解,晦暗和光芒,甚至立體和平面的混合、糾纏。對作者而言最美的,就是在這縱橫之間的顫動。 繼續 -
2021 悍圖行動 悍圖社
楊茂林、吳天章、涂維政 25 December 2021 - 22 January 2022 策展人|林郁晉 協同策展人|黃鼎鈞 藝術家|楊茂林、吳天章、陸先銘、郭維國、李民中、連建興、楊仁明、賴新龍、唐唐發、涂維政、鄧文貞、常陵、陳擎耀 展覽日期|2021.12.25(六)–2022.1.22(六) 開幕|12.25(六) 17:00 座談|2022.01.08(六) 14:30 – 16:00 與談人|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 展覽網址|http://www.frees-art-space.com/thehantoomovement.html 展覽介紹 1998 年成立以來,悍圖社每年均舉辦個展或聯展,就團體身份或個人創作而言,都在臺灣藝壇上擁有強勁的力度和影響。 2017 年悍圖社於國美館盛大辦理了「硬蕊 / 悍圖」一展; 2018 年在關渡美術館的 「搏擊俱樂部 —— 悍圖 20 年」;及臺東美術館「悍圖 20 週年... 繼續 -
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
楊茂林 11 December 2021 - 10 April 2022 藝術家|楊茂林 參展名稱|「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 參展時間|2021年12月11日至2022年4月10日 參展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302展覽室 策展人|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覽組組長 黃舒屏 國立臺灣美術館將於12月11日推出「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研究主題展,回應近年來大家所關注臺灣島嶼身分與地緣政治議題,同時也呼應由行政院推行的「向海致敬」政策,希望透過更加多元的觀點,來詮釋臺灣的文化發展與海洋環境之間的關係。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本次結合國美館典藏品及7位藝術家創作等作品,透過三個關鍵命題「大航海時代、亞洲航線與海上絲路」、「亞洲冷戰格局及帝國邊緣」、「經濟、物質交易與人權」,帶領觀眾了解臺灣與世界史的緊密關聯。 展覽主題「逐鹿之海」借用成語「逐鹿中原」之意,以「鹿」比喻政權、地位,「鹿」亦音同「祿」,不僅有得其要位之意涵,也具極高的交換價值,「鹿」在臺灣最早期的國際貿易上也佔有重要地位與意義。因此展題「逐鹿之海」取其群雄爭奪利益的競逐之意,以海洋脈絡的權力競逐史轉化臺灣過去以中原文化為核心權位的論述觀點,重新思考臺灣在海洋版圖中的文化脈絡和敘事。透過描繪「物」、「人」及「文化」在全球串聯的歷史與經濟浪潮下的移動狀態,進而探討在經歷多個時代結構轉變下,在競爭裡常被忽略或壓抑的人性價值,以及鮮少被關注的勞工與人權問題。 本次展覽共展出7位當代藝術家(楊茂林、許家維、陳界仁、盧昱瑞、林冠名、印尼藝術家伊旺‧安米特及蒂塔‧薩利娜)共約30組作品,以及來自臺南市文物資產管理處珍貴的熱蘭遮城出土文物、還有講述清朝出兵平定臺灣林爽文事件的國美館版畫藏品《平定臺灣戰圖》。國美館在2015年亞洲藝術雙年展中委託印尼藝術家伊旺‧安米特及蒂塔‧薩利娜針對外移工在臺灣工作人權議題所創作的影像作品〈壽〉、〈灑鹽於海〉、〈同意/否決/未定〉。這些展出創作分別從不同的觀點勾勒出臺灣在歷史洪流下物品及文化移動的路徑、政權與經濟產業轉移下的衝擊,包括在臺灣在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位於亞洲經貿轉運站的角色、海上貿易、商權的激烈競爭;以及十七世紀之後臺灣在海洋脈絡與世界局勢中位處地緣政治與經濟連結的關鍵角色。 圖片來源 國立臺灣美術館 新聞稿來源 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10139&request_locale=tw 繼續 -
「平沙落雁 – 音樂的詩意與力量」
彭薇 19 November 2021 - 8 May 2022 展期|2021.11.19 - 2022.05.08 地點|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平沙落雁》系列作品,是彭薇從中國古曲《平沙落雁》獲得靈感,將水墨與西方音樂家如:莫札特、貝多芬、蕭邦等的私人書信結合,並以樂譜的方式作呈現。 中國當代藝術家彭薇的裝置《記憶的遷徙 — 平沙落雁》和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傳統繪畫與樂器一同展出。在這次展覽中,彭薇作品展示了音樂與藝術在新冠疫情期間的重要作用。彭薇的作品由樂譜架、西方作曲家的信件、以及繪畫組成,向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及全球的音樂家致敬。展覽還陳列了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拉爾夫.金(Ralph King)收藏的樂器,並慶祝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回歸舞台。在疫情期间, 彭薇的作品與管弦樂團的回歸是對克利夫蘭本地社區的回饋。 繼續 -
想像的相遇—《神曲》對話《山海經》
彭薇 6 November 2021 - 20 February 2022 藝術家|彭薇 參展名稱|想像的相遇——《神曲》對話《山海經》 參展時間|2021.11.06-2022.02.20 參展地點|上海明珠美術館 恰逢「義大利語之父」但丁逝世700週年,「想像的相遇——《神曲》對話《山海經》展」在安藤忠雄設計的上海明珠美術館舉辦。展期為2021年11月6日至2022年2月20日。 展覽由史詩巨著《神曲》手稿與5位意大利藝術家和與之呼應的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關聯的7位中國藝術家精彩之作構成。70餘件多元媒材作品,涵蓋繪畫、版畫、剪紙、裝置、影像等形式。 彭薇正在創作的最新系列「我們都需要故事」首次呈現於展覽中。這組繪畫與動畫的新作借鑒於敦煌壁畫61窟的建築圖式,是使用多維度,多媒體敘事的新嘗試。 如果說2017至2018年的「七個夜晚」系列旨在講述平行空間的故事,「我們都需要故事」則是企圖探求縱向空間和橫向空間疊加的敘事方式。 作品由若干「塔」空間裡層層遞進的故事組成,進而衍生出更多的形式如:小幅繪畫和動畫。它們既似「塔」的故事的延伸,又似高塔壘砌之後的分解與拆離。 彭薇對「塔」的概念迷戀已久。舍利塔、巴別塔、倫敦塔、象牙塔,金子塔、雷峰塔……塔是空間的疊加,故事的疊加,抑或是慾望的疊加,精神向度的疊加。在逐層向上的塔的空間中,現實、夢境、神話傳說、聖經或佛教故事、人對生的感念或者對死亡的想像……有如碎片,被其重構、拼合。 彭薇認為:只有那種複雜多變,很難講清楚的故事才值得被講述。借用藝術或文學的虛構興許可以讓我們說出部分的真相。就像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說:人們都需要一個大的故事。 圖片來源 明珠美術館 新聞稿來源 https://chinahot.org/finances/656965.html 繼續 -
「超融體 ─ 2021成都雙年展」
薛保瑕 6 November 2021 - 6 April 2022 日期|2021.11.06 - 2022.04.06 地點|成都天府藝術公園 「超融體 ─ 2021成都雙年展」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府藝術公園(成都市天府美術館、成都市當代藝術館)盛大開展。 2021成都雙年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擔任總策展人,著名藝術史學家呂澎作為學術委員會主任,與8個策展團隊、18位聯合策展人、1個學術委員會共同攜手策劃。(註1) 總策展人范迪安言:「展覽的策劃,既要展現中國和世界藝術發展的特徵與趨勢,也要與成都這座城市的人文傳統,生活方式與當代發展理念相契合,因此,我考慮了 『 融 』 這個主題詞,用以概括當代藝術打破疆界、超越邊界的創新探索,也體現藝術創造活力與成都文化建設的關係。作為國際性展覽, 『 融 』 也體現中國通過文明互鑑、文化交流推動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註2) 展覽將由 8 個主題展版塊、1個國際美術館館長峰會和17個平行展板塊組成,共邀請了海內外275位藝術家參與,覆蓋全球35個國家與地區。8個主題展分別為:「多態共生」、「家園共棲」、「智能共振」、「時潮共燃」、「生態共度」、「意匠共鳴」、「民族共情」、「美育共線」8個版塊,而館長峰會將以「未然共思」作為總主題。(註2) 藝術家薛保瑕此次將參與主題展「多態共生」的展出,此主題展是由范迪安、呂澎、邱志傑、張子康、楊衛與冀少峰擔任聯合策展人,以全球當代藝術文化發展的日益多元化,所形成的交融、對話景觀作為此次「多態共生」主題展的展覽概念。(註2) 第一版塊「多態共生」參展藝術家包含: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英國)、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冰島-丹麥)、曾梵志、大衛·若科比(David Rokeby,加拿大)、丹尼爾·布倫(Daniel Buren,法國)、範勃、菲托·薩格雷拉(Fito Segrera,哥倫比亞)、傅中望、何多苓、何工、加布里埃爾·萊斯特(Gabriel Lester,荷蘭)、蔣友柏、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比利時)、卡塔琳娜·格羅斯(Katharina Grosse,德國)、雷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繼續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植島紀年─島嶼植物的史詩壯遊」
涂維政 8 April - 14 May 2021 藝術家涂維政受邀參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舉辦的「植島紀年─島嶼植物的史詩壯遊」。 本展邀請藝術家們以各種媒材進行植物 主題的系列創作,再現了島嶼植物的生命史與對未來人類與環境生態的想像。 植島紀年─島嶼植物的史詩壯遊 展期 │ 2021.4.8-5.14 地點 │ 陽明校區 藝空間 參展藝術家 │ 凱文‧伍德森(Kevin Woodson)、涂維政、劉子平 繼續 -
+1黛 OldWays, Young
楊茂林、吳天章、涂維政 28 November - 26 December 2020 展覽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展覽日期|2020.11.28 (六) – 2020.12.26 (六) 參觀時間|週二-週六 11:00 - 19:00 耿畫廊藝術家楊茂林、 吳天章 以及涂維政 參展的悍圖社 2020年度聯展「+1黛 OldWays, Young」於今日下午5點開幕。楊茂林將展出在2019年個展後研究的木料繪畫成果;吳天章也將在本展率先公開《港口情歌 》新作的劇照以及紀錄短片。 涂維政則展出由廢棄工廠零件、建築殘塊和周遭植物所製的人造石,其中一件人造石還是與兒子的共同創作,更在展場內以博物館式首次呈現兒子的平面與立體手稿,反應工業文明興衰與一對父子日常互動。 繼續 -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姚瑞中 21 November 2020 - 14 March 2021 日期|2020.11.21-2021.03.1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藝術家姚瑞中《 巨神連線 》系列攝影作品受邀於台北雙年展展出。本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題,由法國學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由林怡華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導入「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以創造「外交新碰撞」的情境,用策展結構和空間配置塑造一座有如「星象廳」的場域。 《巨神連線》系列始自2016年,歷時一年半,密集走訪全台拍攝一萬二千多座廟宇,集結成300張陣列透寫「人類欲力」的黑白影像。 「若將巨大神像比擬為超級電腦,筆記電腦可視為小尊神像供奉在家,電腦主機需要與伺服器連線才能展現其神通廣大,神像透過法師念咒開光就像電腦需要開機密碼,分神出去的眾多神像需要與主神連線,神明法力越來越高就如同電腦需要下載升級各類驅動程式,廟公如同工程師[……]但再現此「相」實為幻影,因為所見實相非相,[……]若過度執著於相即生迷惘,將墮入永劫輪迴之中而不可自拔焉。」— 姚瑞中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繼續 -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姚瑞中 17 October 2020 - 28 February 2021 【 耿畫廊 | 藝術家新聞 Artist News | 姚瑞中 Yao Jui-chung 】 國立臺灣美術館 主辦的第七屆 台灣美術雙年展 Taiwan Biennial 今天盛大開幕!由姚瑞中擔任策展人,以「禽獸不如 」(Sub-zoology)之命題,重新思考人類如何面對有情眾生。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Subzoology: 2020 Taiwan Biennial 展期Date:2020年10月17日至2021年2月28日 地點Venue:國立臺灣美術館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繼續 -
聖堂回想-和平島遺址藝術教育推廣計畫
涂維政 19 September - 1 November 2020 「聖堂回想 -和平島遺址藝術教育推廣計畫」是由涂維政老師代表台北藝術大學帶領5組藝術家,以考古、和平島出土遺物為主題,發想一系列工作坊,並邀請挖掘和平島 遺址的清大考古團隊實地導覽,期望透過為期近兩個多月的現地展示空間與工作坊,讓參與民眾一窺考古文化之奧妙,體驗瞭解和平島在地特有的歷史文化軌跡。 更多資訊,請至 養雞場藝術發展協會 臉書專頁 展覽日期|2020 / 9 / 19 (六) ~ 2020 / 11 / 01 (日) 展示中心位置|基隆市中正區和一路42號 開館時間|週三~週日 10:00~17:00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 基隆市文化局 執行單位|養雞場藝術發展協會 繼續 -
彭薇:女性空間
8 - 29 July 2020 由知名藝術史學者,芝加哥大學巫鴻教授策劃的彭薇個展「彭薇:女性空間」將於2020年7月8日-29日在廣東美術館舉辦。對照四年前彭薇在蘇州博物館個展「我想起了你」,此次廣東美術館「彭薇:女性空間」是一次從內到外的徹底蛻變。藝術家由閒淡悠遠的旁觀者,變為想像力無限生長的講述者,從不介入變為介入,從過去時的懷念,進入現在時的追問,承擔起某種義務,提出問題。 展覽以彭薇獨特的女性空間意識,集中呈現2017年-2020年創作的「七個夜晚」、「Hi-Ne-Ni」、「故事新編」、「閨範」、「窺」、「夢中人」、「器世間」7個系列近60件作品,涉及水墨、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通過對外在空間和內在空間的書寫再造,敘述自己對女性共同命運的體認,表達複雜而難以言說的感受。 藝術家介紹 1974 生於中國成都,南開大學哲學碩士,現居北京。她的作品結合了中國文人畫的經典美學與當代生活形態的表現方式。一襲古代漢服,一雙繡履,是她長期以來的創作題材。近年,彭薇更將她的筆墨遊戲拓展到三維空間,創作了系列繪畫裝置作品。彭薇的作品一舉逸出傳統的物質範式,在三度空間的裝置遊戲中,「國畫」在異質化、陌生化的過程中,被徹底篡改,而國畫的神韻竟不曾絲毫喪失。在藝術樣式紛繁蕪雜、畫壇日趨多元化的今日,這種突破性的嘗試其實是罕見的、稀有的,兼具傳統符號和個人風格。她不僅保留了中國傳統水墨的精華,也將水墨畫形式帶出平面,由紙上進入多維的空間,同時完整保留老祖宗的絕活,從水墨走出,最終回歸水墨。 彭薇在台北、上海、北京、香港等地都舉辦過個展,近期展覽為 2017 年於蘇州博物館舉辦個展「我想起了你」; 2016 年參與聯展「烏托邦·異托邦 — 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 2015 年於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個展「完美的旅程」。作品亦被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香港 M+ 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希克 Sigg Collection 等收藏。 策展人|巫鴻 展覽總監|王紹強 展覽統籌|邵珊,胡銳韜 項目負責|林薇,陳建今 展覽組織|洪雯雯 展覽協調|程群芳 展覽陳列|袁喜明 新聞推廣|塗曉龐 公共教育|劉端玲... 繼續 -
鳳凰花開・蝴蝶飛|臺南美術館
蘇孟鴻 3 July - 30 September 2020 七月盛夏,鳳凰花開,臺南市美術館落座在名為鳳凰城的臺南,為讓莘莘學子深刻記憶成長與離別的特別時刻,以畢業的代表「鳳凰花」作為主要發想,推出 「鳳凰花開・蝴蝶飛」展覽,自7月3 日起於臺南市美術館1 館展出。 「鳳凰花開 蝴蝶飛」展覽,邀集擅長各種媒材的十位藝術家共同參展。臺南在地藝術家曾英棟與蘇小夢,以花與山脈表現對夏日的觀察與情感抒發;林雪卿與林仁信兩位不同世代的版畫創作者,分別以蝴蝶為元素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藝術世界觀。此展本次獲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大力支持,出借邱再興長期收藏、仿郎世寧畫作花鳥冊頁的花鳥蝴蝶刺繡共襄盛舉。為展現古今對照,耿畫廊則提供當代藝術家蘇孟鴻吸取郎世寧風格元素,以當代手法重新呈現的創作。兩組作品同場爭艷,古今對比,可說是本次展覽的一大特色。本展另一大看點,乃抽象藝術家張淑芬、王婷以抽象的塊體表現翩翩起舞的蝴蝶,運用鮮明色彩營造出季節氛圍。而張花冠亦以具有個人特色的人物畫作,將鳳凰花的意象轉化,展現巧思與獨特性。資深水墨創作者黃光男,以他一貫的墨色揮灑,底色搭配紫、綠、藍、青等點綴鮮紅紛飛的各類花朵,枝頭上鳥雀聚集,展現夏季一片熱鬧非凡景象。 參展藝術家 王婷 林仁信 宛真繡坊 林雪卿 張花冠 張淑芬 黃光男 曾英棟 蘇小夢 蘇孟鴻 繼續 -
藝識流淌
薛保瑕 、彭薇 18 April - 18 October 2020 薛保瑕 以及 彭薇 參展的「 藝識流淌 」,於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開展,特別感謝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分享精彩的展場照。 今個春夏,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於4月18日至10月18日舉辦「藝識流淌」(The Consciousness Flows Within),展覽由藝術總監李梅齡女士發起、美術館新任館長翁淑英女士策劃。「藝識流淌」中的「藝識」是指「藝術」與「意識」,展覽以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提出的心理動力論作為策展的概念,展出14位來自國內、外女性藝術家共48件作品,當中包括:袁旃(1941-)、李重重(1942-)、張淑芬(1944-)、陳張莉(1944-)、賴純純(1953-)、薛保瑕(1956-)、郭思敏(1964-)、安聖惠(1968-)、于一蘭(1971-,馬來西亞)、梁慧圭(1971-, 韓國)、塩田千春(1972-,日本)、彭薇(1974-,中國)、何采柔(1983-)、廖祈羽(1986-)等。 這次的展覽將以兩兩成對的方式展示參展藝術家與其作品,整個展場劃分為六個不同的單元:行流散徙、沿流溯源、鋒發韻流、放任自流、浮翠流丹及流風餘韻。單元主題選取自經典文本中帶有「流動」意思的字詞,再輔以心理學中的「本我」、「自 我」與「超我」的理論與角度去探討每一位女性藝術家在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以及在三種意識型態下的流動與轉移,為藝術家及其作品帶來全新的詮釋空間。 「藝識」的流淌並沒有特定的標準與方向。展覽不意在為觀眾提供創作意識中的答案,而是希望透過這次的展覽,觀眾可以觀察出女性創作者如何突破、扭轉或融合因其性別身分而承受來自傳統觀念、約定俗成的限制,彙整成為個人獨特且無可替代的創作風格,呈現出作品多姿多彩的面貌。 策展人 翁淑英 參展藝術家 袁旃、李重重、張淑芬、陳張莉、賴純純、薛保瑕、郭思敏、安聖惠、于一蘭、梁慧圭、塩田千春、彭薇、何采柔、廖祈羽 繼續 -
像藝術家思考
陳浚豪 1 April - 28 June 2020 人人皆是藝術家,前提是你必須先有這樣的自覺。──波伊斯(Joseph Beuys) 思考起始於人所產生的困惑,當人類逐漸意識到事物不像表面所見的如此,「求知」、「求解」之慾遂然而生。也因為思考開啟人類走進世界的窗,成為理解生命個體、自然萬物及集體思想的載體。藝術家的思考或可被視為更具有創造性的歷程,藝術的存在與開展,有賴於世世代代藝術家對於現狀「不滿足」的前提下,以藝術提出回應時代的方法。 展覽醞釀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層層思考的堆砌。「藝術家在想什麼?」、「為什麼創作?」乃本次策展的核心問題意識。此雙重問題一方面可作為創作者個別藝術探究的提問,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觀者認識藝術的集體路徑。展覽梳理的當下,如同為觀眾拆解當代藝術家創作的思考模式,在藝術家回應問題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理解他們對於自我的深刻覺察、身體的行動,以及對當代社會的關照及超乎常理的見地。 創作是藝術家的語言,藝術家們以各自的思考表述回應生活、社會、環境的獨特感知與想像。隨著當代藝術的社會轉向,藝術與生活的邊界逐漸模糊,藝術家則透過覺察、經驗、信念等提煉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成份。本展覽「像藝術家思考」邀集11位分屬不同世代的當代藝術家:莊普、游文富、陳浚豪、黃蘭雅、李明學、曾麗娟、范思琪、羅懿君、李政勳、鄭琬蒨和吳芊頤,以他們各異的創作手法、媒材為引,延伸設計邀請觀眾參與創作思考的微型場域。一方面透過參與式互動體驗帶領觀眾走進作品內、成為作品的一部份,而不僅只是站在作品前面觀看;另一方面透過兒童友好型的展覽呈現,引導親子觀眾自主探索藝術家的所思所想,進而跳脫慣性思維覺察生活中的美感與旨趣。 「日常」為跨世代藝術家共同關切的議題。莊普作為一位運用理性規制達到直觀詩性的當代藝術家,他的創作穿梭於生活語境,自日常中微不足道、平淡無奇之處篩瀝出思考場域;李明學則以幽默的姿態閱讀生活,透過物件的再詮釋,在不斷思考與停下思考的循環迴圈中,反轉慣性理解的框架,產生藝術創作的過程;鄭琬蒨關注於聲音感官的覺察,探索更多被忽略的事物,打破物件和思考的常規,嘗試以各式生活物件隨機重組而形成日常中的驚喜。 歷時性的身體勞動與實踐,也成為藝術家思考表達的途徑。游文富自創作中摸索、探討自我的存在性,從過去到當下,甚而至未來的想望,揉合出生命的意志;李政勳透過反覆撕貼紙膠帶的方式疊加顏料,將生活中的人事物像日記般的紀錄下來,他深信生命存在的意義,透過創作與觀者產生心領交會的可能;范思琪視創作為一個探索未知的過程,她為自我立下長時間的挑戰,透過挑戰那些不擅長的事,不斷深掘自我的限性。 藝術家主體的內外在折衷融合,成為創作者終其一生的思考課題。陳浚豪透過尋找、釐清屬於自己的創作邏輯,作為藝術家身份所處於的成就與頓挫之間的平衡,同時也面臨如何將思考實踐出來的種種現實;黃蘭雅認為創作是一種透過不斷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循環自濾、漸見自我真我的行為方式,以尋求內在與外界平衡共生的最佳狀態。曾麗娟為尋找一種重整內外在平衡的方式,透過縫紉創作的節奏與呼吸,如實面對自己的母職角色與創作者狀態,透過創作述說亙古的童話故事。 跳脫創作主體,也有部份藝術家興趣在於理解客體的世界及建構歷史觀點。對吳芊頤而言,創作是她觀察思考外在世界的方式,以藝術介入社會共構成為有機的互動載體,喚起每個人心中的集體印象與鄉愁,產生重新認識事物的能力;羅懿君則透過研究歷史檔案多重面向的探究和想像力的拉扯過程,以藝術思考補足一些受到歷史忽略的段落、試圖改變歷史的詮釋角度。 本展覽提供觀者多重思考的索引,自生活起始,無論是突破外在事物的框架、對於內在自我的探求,甚至是介入社會的方式,或是通往生命內外平衡的哲理。特別是對幼齡者而言,尊重孩子以直觀的角度來理解當代藝術家的思考,或可能擦出更另類的解讀火花。最終,藝術思考並無準則定律,觀者將得以輕盈自信的步履走入藝術家們所帶來的每一段相遇。 策展人|張馨之 參展藝術家|莊普、黃蘭雅、游文富、陳浚豪、李明學、曾麗娟、范思琪、羅懿君、李政勳、鄭琬蒨、吳芊頤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新竹市政府 策展團隊| 沃沃美學 wòwò Aesthetics 繼續 -
台灣美術院十週年院士大展
薛保瑕 4 - 15 January 2020 參展藝術家 王秀雄、陳銀輝、廖修平、傅申、謝里法、何懷碩、江明賢、吳炫三、顧重光、黃光男、曾長生、鐘有輝、詹前裕、林章湖、林磐聳、薛保瑕、蘇憲法、林昌德、李振明、游明龍、郭博州、林俊良、廖新田、曲德義、程代勒、盧明德、林柏亭、王耀庭、杜忠誥 繼續 -
失樂園 — 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
涂維政 姚瑞中 21 December 2019 - 5 April 2020 參展藝術家 涂維政 姚瑞中 詹姆斯‧卡斯貝爾(美國) 瑪里安‧特文(荷蘭) 岩崎貴宏(日本) 繼續 -
現在的未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卜湳文明
涂維政 16 October 2019 - 31 October 2020 涂維政個展 策展人 王靜靈 繼續 -
透視假面 — 甜楚現代性
高重黎 吳天章 姚瑞中 袁廣鳴 18 September - 18 November 2019 策展人 安德列.馬提諾夫、楊衍畇、謝爾蓋.科瓦列夫斯基 參展藝術家 張照堂、張乾琦、張詠捷、陳敬寶、陳順築、陳宛伶、齊柏林、簡永彬、邱國峻、周慶輝、莊榮哲、韓筠青、何經泰、何孟娟、侯聰慧、謝春德、黃建樺、黃明川、洪政任、高重黎、高志尊、李小鏡、梁正居、劉振祥、梅丁衍、潘小俠、沈昭良、許哲瑜、蔡文祥、曾敏雄、王有邦、吳政璋、吳天章、姚瑞中、袁廣鳴 繼續 -
2019 桃園地景藝術節 — 新風景線
涂維政 6 - 22 September 2019 策展人 劉俊蘭 參展藝術家 涂維政 展出作品 《大湳遺址》 繼續 -
影像焦慮
吳天章 袁廣鳴 侯怡亭 20 July - 13 October 2019 策展人 黃舒屏、賴駿杰 參展藝術家 亞當・布倫伯格 + 奧利佛・查納林、朱利安・羅德、保羅.奇里奧、湯瑪斯.魯夫、維多利亞・賓斯特克、瓦歷斯.拉拜、吳天章、李小鏡、何孟娟、周慶輝、林煌迪、馬維元、侯怡亭、洪東祿、袁廣鳴、許哲瑜、郭慧禪、郭奕臣、陳界仁、渡邊豪、黃建樺、楊振中、賴珮瑜 繼續 -
香・奈・兒 Xiang Nai Er 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蘇孟鴻 6 July 2019 繼續 -
妖氣都市 — 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
涂維政 5 July - 15 September 2019 策展人 龔卓軍、羅傳樵、王嘉玲 文學家 佐藤春夫、巴代、甘耀明、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當代藝術家與建築團隊 妙工俊陽、何采柔、許自貴+阿貴美術館、侯俊明、涂維政、陳飛豪、Group B、NAXS 圖像插畫藝術家 角斯角斯、柘榴君、張季雅、陳冠良、AKRU、Nofi 聲音及劇場藝術家與團隊 李凌子、陳慧勻、曾伯豪+戴開成、楊秀卿+微笑唸歌團、楊雨樵、蘇俊穎木偶劇團 VR/AR電影動畫團隊 羊王創映、肯特+國網中心、原金國際、高雄電影館、綺影映畫、踢歐哎哎 繼續 -
尋找曼荼羅.黯黑的放浪者 新書座談會
楊茂林 7 April 2019 繼續 -
第一屆泰國雙年展 2018 — 邊界幻境
涂維政 2 November 2018 - 28 February 2019 繼續 -
混種變態-楊茂林的神話學
楊茂林 26 April - 17 June 2018 混種變態-楊茂林的神話學 展期|2018年4月26日~6月17日 開幕式|4月28日 15:00 地點|彰化縣立美術館 1樓特展室 「混種變態-楊茂林的神話學」是出身彰化的藝術家楊茂林在外發展多年之後首次回鄉舉辦的個展,也是繼2016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大型回顧展之後,再一次有脈絡化的呈現,同時特別展出數件首次發表的最新畫作。為回應彰化縣文化局的邀請,也讓楊茂林回到孕育他豐富創作靈感的原鄉向彰化的觀眾展示他的藝術足跡,1990年代初「MADE IN TAIWAN」系列、到後來開始以雕塑為主的多個系列「摩訶婆娑世界的夢幻島」、「有關愛情的故事」、「追殺愛麗絲」、「領袖很大」、「國寶探險」,以及晚近的「尋找曼荼羅-黯黑的放浪者」立體雕塑之外,也重新拿起畫筆進行平面繪畫的創作。 【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是能夠全然靜止不變,恆久原樣保存的,尤其是文化巨變的過程,通常是經由其他文化強勢入侵,所發生混血之後的品種。面對無可阻止的文化交合行為中,所需要討論的不是是與非的問題,而是弱勢文化自主與非自主、自覺與非自覺的問題。而我的創作,則是與以上已經發生過,或者正在發生的現象,保持一種有如觀眾與舞台之間的關係:某些部分是旁觀的疏離,又有些是入戲的關己。】----楊茂林 展名訂為「混種變態-楊茂林的神話學」旨在強調楊茂林過往的創作中從解嚴初期以圖與字的並陳強化了批判或者對台灣主體性追求的慾望,而後來則轉為透過卡漫圖像的拆解進行當代思維的重組,混生了另一種反而更加接近台灣真實的面貌,台灣這塊島嶼最迷人之處在於她的文化混種與受到外來殖民政權衝擊後變態出幾近於新的文化系統。從楊茂林手中呈現出一段一段台灣原生和外來文化對峙的片段,而今他自「尋找曼荼羅」系列開始則從自己長年藝術經驗與個人史的回溯,書寫一套楊茂林觀點的神話學。特別為此次個展拍攝的短片,收錄展覽籌備實況之餘更拍攝楊茂林走訪老家、兒時協助父母在市場擺攤舊地重遊的畫面,這些珍藏在楊茂林記憶寶庫裡的場址也包括原社教館所在的彰化縣立美術館,一幕一幕都讓人更加了解這位當代藝術彼得潘源源不絕的靈感來源。 繼續 -
「梵高/達摩」
張宏圖 16 February - 15 April 2018 展期|2018.02.16 – 04.15 開幕與藝術家座談 |2018.02.16 2-3:15 p.m. 地點 |美國康乃狄克學院 張宏圖將於美國康乃狄克學院舉辦個展「梵高/達摩」,展覽將於本週五(2/16)開幕,並於開幕當天舉辦藝術家座談。此展覽為藝術家首次發表其自2007年至2014年創作的《梵高/達摩》系列作品,將展出39件精選水墨繪畫,以禪宗佛教創始者達摩的古典禪像風格「重塑」文森.梵高現存的所有自畫像。此外,張宏圖也特別為了展覽製作錄像裝置作品。展期為02/16-04/15,歡迎前往參觀。 繼續 -
無序之美
涂維政 3 July - 6 November 2016 日期|2016.07.03 - 2016.11.06 地點|卡斯特雕塑基金會 藝術家|涂維政 倒數一個月!卡斯特雕塑基金會的戶外雕塑展「無序之美」將於2016年7月3日開幕,作為台灣唯一的受邀參展藝術家,涂維政於2014年即開始洽談展覽,並於2015年7月間至英國主持「卜湳文明魂遁之輪」工作坊,利用民眾帶來的個人收藏或生活等相關私人物件,壓印翻模並灌注石膏帶回台灣,製成鑰匙圈贈送給民眾;所有壓印所留下之母模則構成「卜湳密碼銀行」資料庫,作為作品《卜湳文明—魂遁之輪》的組成局部部分。 《卜湳文明遺跡—魂遁之輪》這件銅雕作品3.5米高,整個作品含底座重達3噸。歷時兩年半的準備和創作,涂維政的工作團隊於6月赴英國進行第一階段「卜湳遺址」的佈置,作品將拆解成25個組件,散置於5個4米見方的探方坑中,開幕時作品模擬遺址出土狀態展示。之後作品將在遺址中歷經當地的暴風雪,明年才會進行第二階段的「雕塑」組裝和設置。 更多資訊請見中國時報的報導!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529003048-260405 繼續 -
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
楊茂林 30 January - 24 April 2016 時間| 2016/01/30 - 2016/04/24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 楊茂林(1953-)崛起於狂飆的1980年代,堪稱台灣當代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創作初期,他突破禁忌,挑釁政治的、社會的權威,展現強烈的批判態度。充滿張力、令人振奮的繪畫風格,以及聳動的視覺意象,微妙的對應著1980年代台灣解嚴前後政治、社會轉型的實態。來到”後解嚴”的1990年代,面對逐漸成形的全球化態勢,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糾結更形複雜,楊茂林創作的面貌從政治行動轉換為歷史文化的追溯。他挪用「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為標題,嘗試從台灣政治、歷史以及文化批判的角度,廣泛地探索藝術型式、題材表現的可能性。 「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是國際間行之有年台灣品牌的商標,也是台灣得以宣稱自身獨特性的表徵。楊茂林將之挪用為藝術符碼,揭櫫台灣文化定位與認同的命題,企圖在建構台灣藝術圖像的同時,凸顯台灣藝術主體性的議題。2000年前後,楊茂林轉入立體創作,開展其創作視野的同時,他仍延續對於台灣文化主體的思索與探究。這一次他透過卡漫的創作風格,嘗試以「文化交配」的概念,詮釋本地與外來異文化之間的互動與交融,本質上是駁雜歧異,難以捉摸而出人意表。楊茂林雕塑中「異類合成」的視覺圖像豐富而獨特,緩解了文化衝擊之中常有的強與弱的權力關係,更加突顯「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的意圖與傾向。 「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是首度以回顧展的格局,審視楊茂林從1984年至2015年的創作整體。展出近200件作品,包括繪畫、綜合媒材、雕塑等創作媒材,並分五大主題︰前衛反動、國族史詩、惡品味、仙班出列、異想幻境,刻劃楊茂林近三十年來的創作軌跡。 圖片來源| 臺北市立美術館 新聞稿來源| 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574&ddlLang=zh-tw 繼續 -
出山|日本兵庫縣立美術館
王懷慶 4 December 2015 - 11 January 2016 日本兵庫縣立美術館,西日本最大規模的美術機構,建自世界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館長蓑豐先生(Yutaka Mino)長年致力於研究中華磁州窯,與中華文化淵源匪淺,擁有開闊而多元化的藝術視角。 2015 年底,中國藝術家王懷慶將於館內舉行大型回顧型個展《出山》,空間規畫與設計邀請安藤後輩建築師豐田啟介(別音設計團隊)參與。展出作品選自六十多年創作以來的經典之作,從平面到立體,貫穿了藝術家對精神、情懷、美學多方向的探討,也呈現其創作脈絡的變化與發展。是近年來繼西雅圖藝術博物館(2010)和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個展後,又再一次的回顧性展示。 王懷慶的創作一直以來可感受到其對於生長文化的反覆汲取和思考。自早期作品延伸自紹興建築,《半桌半椅》、《一家之主》源引自明式傢俱至近 2012 年的大型裝置作品《出山》,其在有形與無形間清晰而準確地闡述了對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和再生。其中,作品《出山》以全然平面的 6 塊黑堆疊起層巒,藝術家劈下的木條穿插其中並延伸出牆外,疊合並轉換了平面與立體的既定印象,同時身體性也物理性地塑出一條精神之道。王懷慶多用「折」與「疊」替代「雕」與「塑」於其立體作品之中,細究其作和其原因,也許是藝術家的生命記憶累積、也可能是對於創作本質探討的欲望。 2015 年新作《秘笈》系列,藝術家將畫筆直指生命深處的密碼,建構出的象徵符碼提供一道直抵內在真純的「虛境」。精神層面上的自鑒、自省、自覺不泥於所謂的東西對話,也不掙扎於具象與抽象的表面。正如兵庫縣立美術館館長蓑豐先生所言:「除了感受到他在七十年漫長的歲月中與自己的繪畫相對,如同持續嚴峻戰鬥的戰士般外,同時也相信他是個能讓人於寂靜中感受到其平穩溫暖之心的溫柔之人。」 此展不僅令人感受到王懷慶的藝術特徵,更揭示了藝術家與生命的對話;藝術的創作不拘於流與派、物與象,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徹底而自由的「出山」釋放。 繼續 -
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吳天章:別說再見
吳天章 9 May - 22 November 2015 展期 |2015 年 5 月 9 日至 11 月 22 日 地點| 義大利威尼斯 普里奇歐尼宮邸 本屆台灣館著眼於展場普里奇歐尼宮作為監獄之本質,推出藝術家吳天章,以「Never Say Goodbye」為註腳,訴說盤旋在每個人心中難以揮別的過往記憶與往日情懷,如同流連在監獄中的鬼魅,因執戀人世間的愛恨情仇,不肯離去。 吳天章利用彷若面具的人工表層皮膜、誇張妖異的意象及魔幻的視覺表現,演繹臺灣底層文化生活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並以聲光俱佳的表演方式召喚戰後臺灣西化過程中獨特的時代氛圍與特殊情懷;他以充滿感官魅惑的皮膜及華麗炫目的魔術作為載體,剎那間捕捉觀者之目光,但在洋溢著飽滿繽紛歡愉的色彩背後,作品中的邊緣性人物及鬼魅的調性,實則暗喻人間不忍卒睹的醜陋現實及死亡氣味,以及那些如鬼魂般不斷迴返、揮之不去的創傷經驗。 被皮膜包覆的作品人物,外表看不出喜怒哀樂,然而單一的外表下隱藏的卻是充滿著故事、充滿著各種愛恨情仇的執著與眷戀。他運用充滿感官魅惑的皮膜,除了表達形式上的快感與誘惑外,亦有種以此對抗人類身體終將腐敗消逝之特性的意味,意欲著將美好時刻凝結於當下的渴望,呼應了其作品中那種無法與過去揮別的留戀與不捨,不想說再見,也無法說再見。 繼續